李伟:释放新活力 培育新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沉着应对,主动作为,构建与新阶段后发优势相匹配的体制机制,释放新活力,培育新动力,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上中高端水平。为此,我们需要着重推动以下工作。
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内在发展活力。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内外部增长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更需要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加快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发展新方式。首先需要通过完善所有制结构,调动微观企业经济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活则经济活。加大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发挥不同所有制成分在企业经营中的优势,为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和经济运行中更见成效、更见实效。重点是放宽准入和破除所有制歧视,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推动水、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发挥价格信号鼓励节约、刺激创新的功能。最后,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动减政放权。本届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近600项行政审批事项,2015年将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中国政府还将继续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等体制改革,并加大对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和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扶持力度,以结构性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夯实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
通过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要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新平衡,关键在于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当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涌现了一批依靠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联想、阿里巴巴、腾讯、华大基因等。在部分领域,中国企业正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有的还很可能成为“领跑者”。推进创新,需要政府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加强对基础性、共性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推进创新,需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地位。依靠市场力量去引导、配置创新的各种资源。推动创新,还需要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文化培育。让成功的创新者得到应有的经济收益,让遭遇坎坷的创新者得到全社会的包容和进一步支持。
通过扩大开放培育竞争新优势。国际大市场蕴藏着丰富的机会和资源。高增长阶段中国主要通过鼓励出口,将国内生产要素与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结合,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增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超过发达国家,标志全球经济重心正在转移,并带来需求、投资、贸易结构的深刻变革。作为最成功的追赶型国家之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入。当前中国有较强的优势和能力走出国门,主动参与整合全球生产资源,适应并引导这样的变化。在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仍需要继续加大引进来的力度。通过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继续发挥外资在提高国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
此外,推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发展驱动力,而平衡区域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的过程。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战略的推进,将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形成若干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增长极。后发优势与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的结合将推动中国破解难题,跨越陷阱,迈入高收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