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明、谷树忠: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苏南模式升级:常州武进之探索

2015-07-06 21:42:35BY:guoyan
【字体: 打印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常州武进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等诸多领域发展开全国先河,县域经济实力全国领先,也比其他地区更早遇到了转型发展的难题。面对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武进区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武进“苏南模式”的升级亮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武进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方向,努力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绿色升级改造,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的生态化趋势明显。

产业生态化转型速度加快,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型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力量,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中家禽饲养等产业得到控制和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正朝着低污染、低排放、资源高效利用方向发展。各镇也充分挖掘其区域内地理优势、人文特色,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模式。与此同时,以“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为载体,以“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环西太湖区域内也逐步形成西太湖生态红线保护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低碳示范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水稻高产示范区等“六大板块”,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

——生态的经济化趋势加快。

骨干水渠布局优化工程、太湖沿岸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退圩/渔还湖工程、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镇绿化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明显,生态保育与生态资产理念不断深化。同时,农村生态补偿工作顺利开展,耕地、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重要生态湿地、水源地保护区(备用水源地)保护得到有效补偿。此外,生态开发与生态经营提速,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生态食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建成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近百个,全区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达70%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改善西太湖水体环境的“清水工程”,防治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的“乡村美化工程”,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土工程”,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的“绿化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武进城乡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景更美了,气更爽了。“十二五”以来,全区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均顺利完成。2014年末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PM2.5平均浓度下降11.4%。

——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绿色现代化”、“绿色政绩观”的指引下,武进各级、各部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营造环境上来,绿色执政理念不断增强,加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绿色风暴”的席卷,绿色财富理念在企业家发展思路中的逐步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提升。目前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乡居民热切追求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之一。

——生态品牌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显现。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示范以及国家级生态镇和各级各类生态村、绿色社区等绿色细胞创建工作,全社会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武进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品牌密集区。2010年,武进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和中国首个“人居实验城市”。2011年,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还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荣誉。

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升级

——规划先行引领。2005年《常州市武进区生态区建设规划》、2009年《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全区结合乡镇、开发区总体规划、武进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编制完成的各镇、开发区环境保护规划等,为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方向指引。

——责任切实到位。政府紧紧围绕《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意见》、《武进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等40多个重要文件。还编制下发了《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2012)》和分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每年年初,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书下发至各部门、乡镇、开发区,按月对照任务书对各乡镇、开发区考评打分,将考核结果列入乡镇、开发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绿色考核。武进区坚持把绿色政绩观作为干部考量的标准,把绿色执政能力作为提升的重点,强化生态环境考核,在全省率先执行环保考核分值两倍于GDP考核分值的评价考核制,严格实行年度评优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形成了贯穿于决策、管理和执行全过程的生态行政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领导重点督、部门专题督、社会配合督”的生态文明建设督查工作机制。对重点问题、重点工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帅,实行挂牌督办。组织全区环境义务监督员全方位地进行跟踪督查,坚持做到时时有检查、旬旬有督查、月月有点评、季季有考核,使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快速推进。

——资金有力保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多元投入”的要求,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资金投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逐年上升,“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生态整治和建设资金达200亿元。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2.26%上升到近年来的3.8%以上。

——部门合力推进。建立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区委、区政府靠前指挥,现场督战;各机关部门勇挑重担,协调作战;各镇、开发区攻坚克难,强势推进;广大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开展,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氛围日益浓厚、合力日益增强。

先行先试率先垂范

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1)污染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治理太湖形势仍然严峻,全区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距离现代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灰霾天气时有发生,土地资源约束加剧,部分区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2)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待健全,尽管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但具有短期、表面、局部的特征,实现生态环境全面好转,从根本上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和长效化推进落实。(3)生态文明创新试验存在成本风险且不可避免,不仅靠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关注指导和政策支持。(4)长三角地区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协同机制刚刚起步,面对具有开放特征的河湖治理难题,如何调动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相关部门、单位、院校以及社会组织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和挑战,但是武进敢为人先、大胆实践转型升级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未来,武进还将围绕生态保护体制与生态资产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空间和产业格局优化等领域开展的深入探索与试验,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打造生态文明背景下“苏南模式”升级版。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的产生和演进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升级进程。我们相信,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五化同步”新背景下,“苏南模式”的升级探索必将为美丽江苏乃至美丽中国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也必将为我国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