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志:科学谋划新一轮区域发展
提要:结构性矛盾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前,各地经济发展都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实现新一轮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侯永志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新一轮较快增长,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和谋划,特别要注重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地方经济形势和矛盾
中国经济报告:据报道,2015年上半年中国各省市区GDP增速下降,你怎么看待当前各地经济形势?
侯永志:这要联系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来看。在这个阶段,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呈常态化。雪上加霜的是,相关主要经济体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复苏,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危机前。作为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受到影响,甚至是受到严重影响。
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各地情况不一,但各省都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供需结构失衡的压力。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各省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报告:你认为,各地经济普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侯永志:我认为结构性矛盾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中,沿海地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所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劳动成本上升和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背景下,越来越失去竞争力。内陆地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依托能矿资源所形成的过度重化产业结构与当地的资源环境越来越不适应。
区域经济如何尽早摆脱困境
中国经济报告:面对结构性矛盾,各地发展有无捷径可走?
侯永志:现存的结构性矛盾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结构性矛盾也需要耐心、需要时间。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来看,资本是同质的,并可以自由流动的,结构调整可以在瞬间完成。然而,现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资本体现为厂房和各种机器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同质的。通俗地说,用来生产酱油的作坊不能用来生产醋,用来生产茅台酒的作坊不能用来生产五粮液。适应新的需求,进行新的产品生产,必须改造厂房和更新设备,进行新的资本投入。还要看到,与过时的厂房、设备相联系的,是规模不小的白领和蓝领工人。进行结构调整,必然会有人转换工作岗位甚至失去工作岗位。这一过程不会也不可能是“人人幸福”的过程。因此,结构调整必然会表现为长期性。陷入结构性矛盾中的各地经济,要实现新的较快发展,难有捷径。
中国经济报告:话虽这么说,尽快实现经济新一轮较快增长毕竟是相当紧迫的任务。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区域经济尽早摆脱困境呢?
侯永志:区域经济实现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我们不应感到悲观。中国人均GDP虽然已超过7500美元,但毕竟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即使是人均GDP最高的省市,其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依然明显。这说明,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人们的讨论和论述可用“车载斗量”来形容。
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区域经济尽早摆脱困境”。讨论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终极思考”,也就是说,必须思考社会财富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终极思考”,看似虚无缥缈,但却是非常实在的思考。只有进行这样的思考,才能找到准确的政策着力点。
从“终极”的角度看,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由劳动创造的。准确的政策着力点应在于鼓励劳动、支持财富创造性劳动。
回到“如何才能使区域经济尽早摆脱困境”这一问题上,就需要各级政府踏踏实实做一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事,而不要把太多功夫下在制定各种各样的新战略上来。没有资金、人力、技术、物资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把各种发展要素引导到它们该去的领域。
地方政府不能“缺位”
中国经济报告:地方政府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侯永志: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好政策制定和工作谋划。我们不缺发展空间,比如每年数以千万美元计的机器设备系统和电子元器件进口就是我们的巨大发展空间:如果能够生产这些进口品,我们的企业还能没有市场吗?我们不缺发展条件: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6000亿美元,每年有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资本和人力资源相对富裕,如果能将这些要素高效地组织利用起来,我们的经济增长还能没有动力吗?我们现在缺的是,把诸种发展要素充分动员起来、有效组织起来和高效利用起来。这就需要以谨慎科学的态度,制定好区域发展的政策,做好工作谋划。
有人问,现在搞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谋划还有用吗?我认为,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在认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制定正确的规划、政策和工作方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认识发展规律。要认识规律,就需要我们定下心来学习各方面知识,安下心来考察“一线”,潜下心来研究问题。
谋划创新和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在谋划发展方面,你还有别的建议吗?
侯永志:谋划政策是一个重要方面,还应强调对科技创新的谋划。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有多个维度,有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其他创新是它的衍生物,或者必须以它为基础、必须依附于它。现在的科技创新,越来越表现出资本密集特征。据了解,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高达100多亿欧元。
所以,要突破目前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就需要依靠关键技术的突破。而没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不可能有重大突破。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掌握的科技资源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研发合力。地方政府首先应统筹使用好自己掌握的创新资源,其次应创造或搭建社会创新资源有机对接的广阔平台。统筹利用好各方面的科技资源,离不开周密的谋划。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全国层面的事,也是地方层面的事。中国各省市区,要么是人口大区,要么是地域大区,要么既是人口大区也是地域大区,都存在如何在辖区内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问题,都存在如何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培育增长极的问题。过去,地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后果,如产能严重过剩、资源过快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在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利用好区域竞争的积极方面,克服区域竞争的消极方面。这就需要谋划好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方向,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