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014-07-01 15:32:31BY:guoyan
【字体: 打印

一、国企改革历程回顾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围绕着宏观层面的“国有经济布局”和微观层面的“提升国企效率”两大主题展开。2003年之前,“国有经济布局”的方向是国有经济战线的收缩,“实现国有资本从低效企业到高效企业、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部门到国家必须抓的战略性部门集中”,以摆脱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困境。改革的成果是非公有制资本通过兼并收购、股权改造等方式参与到国企改革当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提升国企效率”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科学经营。改革的成果是众多国有企业从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成为公司制公司,并依据《公司法》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机制。2003年以后,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指导下,国企改革思路发生了一定变化: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步伐有所放缓。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监管者和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提出了“突出主业、做强做大”等战略调整的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对企业责任人的经营绩效考核、推动董事会的建设等等,旨在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

二、当前国企改革亟须解决的几大问题

当前,我国在“国有经济布局”和“提升国企效率”两大主题上仍有诸多本质问题亟待解决。

①“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涉及竞争性领域的比例仍然偏高;众多行业的行政垄断仍然存在。2001年,国企在非战略性领域的资产配置为43%,而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9%。由此引发的主要问题是竞争领域市场的公平性受到损害。国有企业在金融、土地等资源获得上具有较大优势,譬如,2009年以来,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在7%~9%左右,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远高于10%,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地位不平等。与此同时,众多行业的行政垄断仍然存在,譬如医疗领域、铁路系统的客运环节等,国有企业依赖行政垄断,缺乏动力提升经营效率,相关领域的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发展缓慢。

②“提升国企效率”: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公司治理机制中各方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在一些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依旧严重。政府依旧对国有企业行政干预较多,“管人、管事、管资产”,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不自主、缺乏市场化的人才、管理层和员工激励不足等。直接的后果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仍然低下:2008~201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率、资产回报率(ROA)及股本回报率(ROE)均低于民营工业企业。以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国有及国有控股化工企业的2012年利润率为1.2%,资产回报率(ROA)为0.8%,股本回报率(ROE)为2.5%,而民营化工企业这三项指标分别为4.7%、3.7%、7.2%。

这两大问题互相掣肘。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效率提升,而效率低下又加倍地依赖政府在金融、土地等资源要素的补贴以及行政垄断。(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5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35.8jsiqB&id=39622251037&rn=cabcd767b99307a435012df675f59e65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