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I——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真实水平的新指标
一、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诞生的背景
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过度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生的缺陷。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一种全球共识。高涨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客观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手。在当前极其复杂与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保持经济稳健增长、维护核心利益,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可定义为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功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以及政府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按照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经历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国际社会通常使用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来衡量货币国际化水平。各国政府按照IMF的统计要求,将自己官方外汇储备中名列前茅的货币报送IMF,然后由IMF公布这一指标。由于IMF只单独统计并公布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比重大于1%的货币,符合该条件的货币目前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也就是说,无法使用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这一国际通用指标来衡量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准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人民币行使世界货币职能的客观现象。例如,李稻葵等(2008)从储备货币、贸易与金融交易以及国际债券的币种结构三个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了预测;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小组(2006)基于境外流通范围、境外流通数量、国际贸易中支付数量、直接投资计价数量、境外国际官方储备等角度提出了货币国际化指标体系,设定美元为100,以此为基数测得当年欧元国际化值为40,人民币仅为2。英国渣打银行(2012)以香港、伦敦和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市场为考察对象,选择人民币存款、点心债券和存款证、贸易结算和其他国际付款、外汇等四个变量,编制人民币环球指数,重点反映离岸市场人民币交易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则从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在人民币资本账户有序开放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强调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结算和直接投资、国际债券交易货币的职能,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选择适当的变量和指标,编制了一个综合的多变量合成指数——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衡量和反映人民币国际化的真实水平。编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工具来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水平,进而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管理水平。通过观察RII的数值及其结构变化,不仅可以直观明了地评判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还可以把握不同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方向、影响大小。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比较RII与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可以动态把握国际货币格局的最新变化,及时制定对策,避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走过多的弯路。(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4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