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

2014-07-01 11:08:50BY:guoyan
【字体: 打印

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支撑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现有体制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推动我国成功跨入高收入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全面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规范、高效、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五”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国际经济和全球治理格局深度调整,形势紧迫,不进则退,必须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务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做出的历史抉择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经过30多年来由上下互动、内外共进、渐次深入的改革,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宽准入、放开价格为主的举措,奠定了市场基础制度,重建了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格局,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其次,通过重塑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市场监管制度和经济调控制度,比较有效地保障了竞争的规范进行和经济的平稳运行。最后,通过改革工资制度、允许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以及构筑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的成果分享机制,既克服了平均主义,比较充分地释放了全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又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人类社会现代发展史上,中国的改革极具突破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意义。改革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回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的问题;克服重重阻碍,创造了在社会未发生剧烈变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的范例,使中华民族迈上了走向复兴的新征程,还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验。如果没有改革,我们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更不可能在动荡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时期应对挑战、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改革的推动下,3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效率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公平问题又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然变化。继续深化改革,是应对发展新挑战、适应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要求。

  1. 深化改革是应对综合国力竞争进一步加剧的现实需要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现存的全球经济格局,暴露了旧有的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机制的缺陷,促使世界各国为赢得新形势下的发展主动权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国际竞争的软硬实力。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并有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外部市场需求增长不容乐观。各国为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占领制高点积极谋划,我国突破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格局、在全球产业重组中占领制高点的机会稍纵即逝。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碳排放压力增大。应对一系列外部挑战,必须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的比较优势,建立有助于发展新动力成长和竞争新优势形成的体制机制。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政治角逐的加剧,我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全球治理机制的重构,还要通过改革形成软实力,在全球制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3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3.jEdnwN&id=26784804451&rn=ab92eca058b16b4c8b6e002ec8aac5e55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