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视野中的城市化

2014-07-01 11:04:32BY:guoyan
【字体: 打印

人类社会初期,并不存在城市。随着社会的演进,从农村逐渐分离出城市。城市的出现不仅要求农业发达到一定程度,从而有足够的剩余供养非农业人口,而且要有比较发达的运输手段以保证城市的供应,同时,要维持城市的消费,还要有比较发达的贸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于农业革命发生、有了定居农业之后。

最早的城市何时出现以及如何出现,没有信史可考,只有传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文献记载说是始于鲧。《淮南子·原道》:“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初学记》卷24引《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城市的最初建立只是出于政治或军事目的,所建城市还只是单纯的城堡,基本没有经济意义。但城市的发展与分工密切相关,后来与工业化直接相关。从空间变化的角度说,世界经济史也是一部世界城市化史。“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独立的运动。”(《马恩全集》23卷390页)

按照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的说法,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天的中东一带,主导形式是城邦。第一个真正的城邦出现在伊利都,约建立于公元前3200年或前3500年,那是苏美尔文明的“早期高度文明”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城邦是由古代腓尼基人建立的,这些城邦主要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沿海城镇。当时最著名的商业城邦是比布鲁斯。比布鲁斯位于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北约40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当时,它是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港口。腓尼基的商业城邦还有阿卡、阿拉杜斯、贝鲁特、乌加里特等。如果传说的“ 鲧作三仞之城” 可以作为中国城市最早出现的时间,则距今约为4000~5000年。不过,中国远古的“城”只是有防御设施的农村居民点,与现代“城市”的概念相去甚远。到商代,城市有了实质性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都邑。都邑与城堡相比,有了经济内涵,人口增加,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交易活动增加,出现“市”的概念。

西周时期,城市快速发展。周原来是一个力量比较弱小的部落,灭殷后不安全感很强,于是将全国划分为一个个区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保卫疆土,治理国家。由于诸侯的封地都位于殷商旧部族的包围之中,就要建立城堡以自保。西周初年营建的成周颇具规模;连规模较小的封国蔡,所建都城也很可观,四周有护城壕沟,面积约16平方市里。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国纷纷扩大旧城和建立新城,带来城市的高速发展。据《战国策》记载,战国以前“城邑大无过三百丈者,人数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时期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那时候城池主要由君主和贵族控制,仍主要是军事和政治据点,其经济意义不算突出。

秦以后,中央集权取代诸侯分权,郡县制度建立,多元统治变为一元统治,城市由诸侯都邑和卿大夫的采邑变为地方郡县的治所,导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所有城市,都是由皇权统治下的各级政府按行政编制、地理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统一布置和兴建的,从此以后,封建王朝的更替、政府管理体制的变迁,也就对城市的兴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郡县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线索。

汉代的城市规模已经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有了明显扩大,《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西汉时的十几个城市,分别指其“亦一都会也”。不过,那时的城市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经济色彩仍居次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大致如此,最有名的大城市如洛阳、邺、建康、成都、江陵等都是政治中心和工商城市的结合,政治色彩浓厚,只有广州是相对单纯的经济性城市。

张泽咸先生所著《唐代工商业》认为,隋唐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有较大变化的时期。隋代,经济色彩的城市有所增多,《隋书·地理志》记,长安是帝都所在,华夷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洛阳“俗尚商贾,机巧成俗”;蜀郡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隋代商业城市多集中于江淮以南长江下游地区。

唐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比隋代有新的发展。长安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性大城市,拥有百万人口。洛阳是全国水陆转运中心,常有胡商停留。市区人口虽比不上长安,也有几十万人。

说到汉唐的城市发展,不能不说坊市制。坊市制大约始于汉魏,盛行于唐,崩溃于北宋末。坊市制的主要内容是:居民区为坊,市场为市,二者严格区分。坊呈正方形,每坊数十至数百家,有围墙,坊内有街道,有一门,定时开闭。汉魏时,非万户侯不得面向大街开门;唐代,非三品以上高官不得面向大街开门,只能在坊内开门。唐代长安有108坊,苏州有60坊。市是专门划定的商业区,也是定时开闭。唐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政府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各地县设市官,都要向中央报告,名义上诸县须满3000户才能设市。

唐末及宋代是商业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有趣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王朝更替频繁、政府统治力量减弱、管制放松呈正相关,也与坊市制的逐渐式微相关联。唐五代以后,随着租佃契约制推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增多,商业交易活跃,夜市增多,临街开店现象增多,坊市制度解体,使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宋代,运河沿岸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到交通和物资集散功能的刺激,最先突破坊市制度束缚,形成沿河商业街,城市的形态也由方正的棋盘形变为纺锤形。(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