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调整

2014-10-31 11:01:06BY:guoyan
【字体: 打印

导言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我国的城市化是在非常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挤压”式推进。西方国家人口是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增长的,而中国的人口增长则先于工业化。18世纪就出现了显著的人口膨胀,18世纪末人口超过了3亿。而到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化启动的时候,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当时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不仅如此,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是以高度“挤压”的方式追赶推进的,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先行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这使得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就面临西方后工业社会才遇到的种种问题。

第二,城市发展具有强大的行政干预传统。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文明,也具有最悠久的官僚制和中央集权传统。古代城市主要是作为权力中心存在的,作为管理地域辽阔的国家的中枢,国家权力、财富和文明一直集中于城市。城市从一开始就受到行政力量的强大干预,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当前,城市的设立、产业的选择、城市布局、人口规模、土地经营都受到政府较强干预。同时,城市体系是按行政层级关系组织起来的。相比之下,欧洲城市的发展远晚于中国,其鲜明特征是以贸易和商业立市,商业对城市的影响要强大得多。没有帝王限制私有产权,自治城市和新兴的资本主义一起成长,城市发展相对独立。

第三,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市化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居民的权利严重不平等。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启动初期,只针对当时仅占全国人口10%左右的城市人口建立了全面的福利体系,并不断自我强化。这种路径导致了后来对农村移民的福利歧视,成为至今仍然没有解决的棘手难题。而西方国家全面的福利体系是在二战后即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后建立的。虽然城市化过程中,转移到工业和城市的人口缺乏社会保护,处境也十分悲惨,但之后建立的福利体系是覆盖全民的。

上述历史背景和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加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实现了较快的国民收入增长,并在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稳定。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为全球的减贫与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其间的社会政策也有得有失。本文将在回顾分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完善社会政策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健康、包容的城市化。(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