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毅:“十五五”时期我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5-28 11:19:00BY:guoyan
【字体: 打印

当前我国农机装备业发展面临市场驱动弱化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约束挑战,粮棉油机械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时期我国需要构建“技术突破—制度创新—经营变革”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农机装备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构建“自主可控前沿引领”的创新体系,突破技术约束。在“两重”资金、“农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 资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等科研资金中,重点支持农业专用智能传感器、新能源农机传动系统(混合动力无级变速器、纯电动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粮棉油智能精准作业机械、工厂化种养智能机械、大宗果蔬茶经济作物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整机开展相关研究,同时加速AI大模型、5G、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农机的深度融合并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田间转化,支持提升农机企业制造工艺,提高国产农机可靠性。在科研投入机制上,目前农机领域实施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机制解决产学研合作问题、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是制度层面较大的创新,但在实际执行中应防止各地重复投入和地方保护;国债资金中也重点考虑了农机领域,但投入机制也应考虑效率问题。

二是要推动“要素协同+政策重构”的治理改革,破解制度约束。在科研项目的组织机制上,重点项目要强调多学科融合和多学科专家的全过程参与,确保科研成果从源头产生上就融合农机、农田、农艺、品种等多要素。在政府管理机制上,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主推技术在正式实施前要充分考虑对其他要素的适应性,要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要通过联席会议的审议。例如,全国主推品种审定应考察其农机适应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验收时应把农田是否宜机作业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林果茶机械化应尝试寻求其他要素领域的解决方案(如农艺改进、品种改进使机械化更容易实现)。

三是要打造“经营规模服务规模+三产融合”的联农带农新型经营体系。短时期内,“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细碎化耕地治理,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区域农事服务中心提供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多种模式整合生产、加工、销售与文旅资源,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融合发展模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在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富裕。

四是要加强政策引导保障作用。在农机化发展评价上,要尽快建立农机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推广应用,强化“高质量”的指挥棒作用。在购机补贴政策优化上,尽快落实农机“优机优补”政策,把有助于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农业机械纳入“优机”范围,对保有量偏多、技术水平落后的农机尽快补贴退坡或退出,同时建议根据车载终端回传数据把同类机型年度作业时间、故障率等指标作为优机评定指标。在科研资源配置上,要充分论证,避免低效、无效投入,切实把资源投入到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在产业发展引导上,鼓励细分领域农机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在《农机化促进法》修订方面,宜尽快对原有部分已经落后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需要的条款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并研究修订。

在全球农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机装备发展需要把握“三个转变”:从追赶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变,重点突破农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从国内市场主导向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借助“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拓展新兴市场;从单一机械供给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构建“装备+服务”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多要素系统集成创新,中国有望在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农机装备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373055),“耕地‘宜机化’应对‘非粮化’:机制、效应与实现路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3074),“购机补贴政策框架下农机企业行为机理研究:质量选择、研发投入与价格歧视”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金山特聘教授

本文完整版刊发于《中国发展观察》第3期,原题为《我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与方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