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在提高

2016-05-16 17:59:30BY:guoyan
【字体: 打印

我们判断中国经济,要对增速放慢的原因有个较清醒认识。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多个场合演讲时提到,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将接近甚至不会低于上年,他是怎么分析的?《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近日采访了他。

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原因有两个

问:我注意到,您多次讲到,对今年中国经济总的感觉是由弱转稳,增长水平不会低于上年。您能做一些说明吗?

张立群:首先要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出口增速下降,一个是国内汽车和房地产市场增速下降。

2003年到2007年,中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9.2%,但是在2008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是8.57%,2015年出口是负增长,-2.8%。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向型企业开工率下降这么多,关键是订单水平大幅度减少了,当然这和国际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是国内的汽车和住房市场,在2002年到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是在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只有7%,2015年只比上年增长4.68%,可见汽车市场的增长水平在大幅度下降。再看房地产,中国城镇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在2002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19.8%,但是在2010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只有3.6%。

汽车和住房市场的需求调整,必然引起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调整,进而引起重化工业订单水平的下降,也必然引起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水平的下降,这是我国整个产能过剩的一个基本背景。

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累积的城镇化的矛盾共同影响的。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能力显著下降,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要素供给的能力显著下降。我们判断中国经济,要对增速放慢的原因有个较清醒认识。

城镇化矛盾累积制约汽车住房市场

问:您刚才提到了我国累积的城镇化矛盾,这个怎么说?

张立群: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围绕民生的改善而展开。刚才的数字说明,在2009年之后,民生中的住行方面的改善速度大为减弱,我觉得是与城镇化的矛盾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城镇化总体上是低水平的、粗放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农民到城市里来,大部分是想着来挣钱的,而不是来落户并扎根城市的,现在这类流动人口超过2.7亿人,他们构不成城市发展的稳定的人气。从高收入国家来看,城镇化率都在70%以上,中国的城镇化率201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只有56.1%,按户籍人口计算不到38%。第二,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是严重的人气不足。如果把城镇化看作一个马拉松比赛,全国658个城市,跑到第一阵营的城市只有20多个,这些城市吸引力确实很高。但剩下的更多的城市有什么吸引力呢,是人们不愿意到这些城市来吗?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有多少愿意返乡发展事业?1.68亿农民工除了城市还能到什么地方挣钱?所以,中国的城镇化趋势不可逆转,同时城镇化的水平亟待提高。第三,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存在问题。制约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是中小城市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与大城市有明显差别,这和政府行政配置资源、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有直接关系。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地方,产业也是不愿布局的,许多中小城市缺乏就业和发展机会,即使盖了很多房子,人们也是不愿去的。

现在,这些城镇化的问题已经制约汽车、住房市场的发展。人向大城市集中,买车的需求必然向城市集中,导致大城市堵车严重,有的城市不得不限购。过多的人向过小地域集中的趋势,必然导致汽车市场的萎缩。房地产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买房需求集中在大城市,开发商要到大城市拿地建房,但大城市的土地潜力有限,导致拿地难,最终是房地产的发展速度在不断下降。整个汽车、住房两大市场,它的需求水平明显下降,这和城镇化的矛盾是紧密相关的。

十多亿人正常生活就是增长底气

问:近些年中国走上以内需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国家统计局说,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6.4%,您怎么看?

张立群:从2012年开始,我们稳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政府重点抓精准就业、精准扶贫,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效果是明显的。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300万人,对确保居民收入增长是非常重要的。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做到了经济增长稍快于收入增长,支持了消费的稳定,而消费的稳定对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十几亿人口在正常生活,就是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底气。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会陷入负增长,因为你保证基本民生的生产,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我们观察产业、观察投资会发现,所有与消费相关的产业,像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家具、电脑和手机等等,增长都是比较稳定的,这和重化工业时期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会加大

问:消费是内需,基础设施投资也是内需。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幅较大,对经济增长好于预期起了很大作用。请您分析一下这两大项投资。

张立群: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是整个投资增长的“稳定器”。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国的投资比重约17%,2015年已经提高到22%左右。而且投资的选择,不再是高强度的扩张,而是注意立当前、想长远,特别是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我们看到,现在不仅仅是大城市单兵突击,而是把城市群成为主体形态,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和供水、供气、供电、供暖以及垃圾处理能力的一体化,包含的项目非常多。还加强了城市的发展规划,李总理强调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补课,可以想象这方面的建设是很有力度的。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高铁的通车里程要从1.9万公里达到3万公里左右,再加上整个道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一带一路相联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绝不会少,今年1到2月份计划投资的规模同比增长40%多,已经表现出来了。

从资金方面看,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包含的风险比较多。近两年推出了地方债的置换,这实际是把信用担保的主体从地方转到中央,国家发改委、审计署等部门都参与到地方债和发债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中,审查之后给予置换一些项目,政府和银行之间融资关系得以改善。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39万多亿元,去年基础设施投资总规模不到12万亿元,资金渠道的开通对于整个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个资金保障是比较充分的。总的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我认为是稳中有巧。

今年重要安排是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

问:从您的上述分析综合来看,您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张立群:是的。我们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在稳定投资方面的效果正在开始表现出来,投资增长由降转稳的态势已经表现出苗头。在需求走稳的支持下,整个中国经济增长,今年是一个由落转稳、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和去年第四季度水平大体相当,我觉得全年增长应该在7%左右,“十三五”是一个平稳开局。

我们再看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做的安排,在经济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重要安排: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稳增长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增长空间是比较大的。二是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增加消费,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提出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包括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而且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等等。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等。

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抓落实,它不是从五大发展理念来展开,而是从改革角度来展开。一是推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行政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推进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国务院为此几天前还决定派出督查组。今年,去产能的重点工作集中在制度建设上,包括破产退出的制度和相关的债务调整;去杠杆集中到有效的控制风险,包括职工下岗风险和金融风险。但我们不能过度解读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相反,它对创新性投资这样的积极推动作用也值得关注。另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提升消费品的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在走稳,增长的“含金量”在提高,增长的体制机制在趋向成熟和定型,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应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