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应有新思路

2016-04-13 17:50:12BY:guoyan
【字体: 打印

面对结构调整阵痛,工作重心要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

进入新常态,伴随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转换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传统产业面临严重的过剩压力。以钢铁和煤炭为例,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11亿吨,但产量为8.2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4.8%;煤炭产能约40亿吨,在建产能约11亿吨,但产量仅为38.7亿吨。从供需发展的趋势判断,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再像过去那样圈地建工业园区、搞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路子越来越走不下去了。产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产业发展“上台阶”,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应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向零部件和元器件生产与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环节升级,从生产低品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工业品向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消费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智能装备攀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需求,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

产业发展“上台阶”,需要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这是指盘活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沉淀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将之从已经过剩的产业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领域、从低效供给领域转移到高效供给领域。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采取果断措施去产能,就能扭转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和企业利润下滑局面,进而促进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增强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信心。

面对发展动力转换,工作重心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进入新常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数量红利快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

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最紧要的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激发千千万万企业的创新活力,关键是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创新生态环境比创新资源更重要。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有了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创新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新潜力就会充分迸发并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市场化激励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众筹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对地方政府来说,应从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给和项目建设转向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抓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只要创新生态环境改善了,创新型企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不断涌现,新的动力就会加快形成,进而实现发展动力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