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稳增长要服从于稳效益

2015-05-06 14:04:28BY:guoyan
【字体: 打印

“目前,中国经济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企业效益问题。”2015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在北京国宏宾馆举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刘世锦应邀就宏观经济形势做专题报告。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他强调中国不会落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但会面临另一些类型的挑战。同时他还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触底的三个条件,认为要处理好稳效益和稳增长的关系,度过中国转型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不会落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五年前就做出了一个判断,即中国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左右应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中国经济将会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刘世锦这样表示。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判断?刘世锦也做出了解释。他表示对全球范围内上百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13个经济体跨过了中等收入阶段,进入了高收入社会。但是即使这些经济体,当它们的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回落的幅度一般是在一半,甚至更多。“经过实践检验,可以说这是一个规律。中国如今增速放缓就符合这个规律。”刘世锦说。

同时刘世锦表示增速下降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出了大的问题。拉美等国是在人均收入4000—6000国际元时候增速下降,以前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大概是在5000—7000国际元时增速下降,这些国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到2014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11000国际元,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说明我们把高速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了,是成功的表现。当然,中国目前也面临不少重要挑战,如增长动力转换、加快创新、防控风险等,应对不力,也可能落入某种陷阱,但不会落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国已经大大超越了拉美国家出问题时的收入水平。其次,从国际范围看,虽然速度放缓,但中国的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仍处在前列。再者,中国经济基数越来越大,现在2%的增量可能就相当于2000年10%的新增量,目前中国每年经济的新增量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最大的。

新常态下速度变化引人注目,经济结构的变化更重要。刘世锦指出,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相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2012年,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投资;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外贸出口过去经常保持在20%以上,目前已经回落到5%—10%的增长区间。

另外,GDP总量扩大了,吸收就业能力增强,加上最近三年劳动力总量下降,近年来就业形势较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有所改善;财政金融风险有所扩大,但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全局性风险的底线;居民可支配收入比GDP增长略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转型触底还需三个条件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在哪里?何时会出现?刘世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阶段仍处在转换过程之中,今明两年有很大可能性能够探底成功。在探底完成以前,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存在。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转型最困难、矛盾挑战最多的一段时间。刘世锦强调到达底部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高投资触底。以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托于高投资,而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可以解释85%左右的总投资的变动,其中制造业投资直接依赖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以及出口的增长,所以投资的增速触底,可以通俗称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这三只靴子要落地,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这两个靴子已经相继落地,房地产投资也开始回落,出现了分化的态势,有较大的可能性实现比较平稳的软着陆。

第二个条件是严重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大体完成。标志是低效企业关闭重组,产业集中度提高,严重过剩行业的价格主要是PPI指标开始回升,相关企业逐步达到正常的盈利水平。

第三个条件是新的增长动力可以填补投资减速和过剩行业调整留下的空间而有余。主要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创新。

有效益的速度才是好速度

刘世锦表示,稳增长,本质上是要稳效益,目前中国经济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企业效益问题。他指出,石油、煤炭、石化、钢铁、铁矿石等行业是PPI和利润下降最多的五大行业。如果剔除这五个行业,整个工业的盈利水平与去年大体持平。

刘世锦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以上几大产业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遇到了历史需求的峰值。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做减法,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要减产量、去产能。“主要是淘汰低效率的和环保、节能、安全方面不达标的产能,但不要简单地说淘汰落后产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设备新旧、规模大小作为落后是否的尺度,很容易误伤一些设备旧、规模小,但效率高、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刘世锦强调说。

刘世锦表示,当前应当把严重过剩产能较大幅度地减下去。减产以后价格就会回升,价格回升以后盈利状况就会改变。当前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让企业关门。“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煤炭行业,一些最好的企业现在都到了亏损的边缘。有些亏损很长时间的企业又关不了门,为什么呢?地方政府帮它在那扛着。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熬着,在亏损的边缘或者已经亏损很长时间的企业都在熬着。价格起不来,地方财政收入还是要下降的。”

刘世锦指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淘汰低效企业靠的是市场竞争,但在我国目前体制条件下,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摆脱当前这种困局,也要用一些行政性办法,再加上市场性办法,形成合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在去产能上有实质性进展。“中央政府应发挥一定的作用,让各个省按比例减少低效率企业。做减法的过程当中可以有一些优惠政策,对关门的企业给一些补助,对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提供必要支持。”刘世锦说。

“底部探明或达到中高速增长均衡点的标志,一是投资的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正增长,严重过剩行业企业恢复盈利能力。这些指标预示着触底成功,我们希望能够稳上五年,争取十年,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刘世锦说。

刘世锦指出,在严重过剩产能调整中,稳效益和稳增长是有矛盾的,但速度应该服从于效益,效益稳住了,所对应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过去先确定GDP增长指标然后再定其他指标的做法需要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