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惠:新常态下应加快中国金融改革步伐

2015-04-21 13:23:59BY:guoyan
【字体: 打印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举行的“融聚心力,笃行致新”校友日活动SAIF·CAFR名家讲堂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研究员张承惠发表了“新常态下中国金融改革路线图”的主题演讲。她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应加快金融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加快金融转型

目前,关于新常态有很多讨论。张承惠个人认为,在未来5到10年之内,中国进入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另外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风险应对的关键时期。“我感觉未来5到10年我们可能会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比较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对金融来说有一个非常紧迫的要求,就是金融业自身要加快转型,要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争取时间;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创新和新兴产业,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农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就业和消费,优化产业布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帮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应对转型和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可能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企业产品更新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输出资本可能遇到的国际风险等;建设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企业年金计划、中小企业雇主的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产品等。

“目前我们的现状能不能满足金融转型的需要呢?我个人认为不能。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效率偏低,所以需要加快金融改革,来提升金融整体的效率。”张承惠表示。

张承惠认为,金融效率可从三个维度考量。一是宏观金融效率,代表正规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的效率,代表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金融市场的效率,就是金融交易活动的效率,代表的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张承惠认为,中国的金融效率呈现“低、高、低”状态。

宏观效率偏低,证据一是单位GDP所需要的货币全球最高。2014年,M2/GDP为193%,比2000年提升了54个百分点。二是最近这几年中国影子银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一些类金融机构如P2P、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股权和债权平台等雨后春笋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正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

而从微观效率来看很高,张承惠说,2013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ROA和ROE已经达到全球最优银行的水平。但是,张承惠同时表示,这样高的盈利能力不是在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取得的,是在存在着相对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存在着市场价格保护以及隐性国家担保情况下取得的效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利润增长正在快速回落。

“此外,金融机构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远远高于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速。还有就是高端人才过度流向金融行业,如北大毕业生的29%、清华毕业生的23%进入了金融行业,实际上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活力。”张承惠表示。

关于金融市场效率,张承惠认为也是偏低的。证据有几点。第一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二交易成本普遍偏高,中国的银行利差是3%到5%之间。中国一笔债券交易收费200元左右,而欧美市场一笔交易清算不到1美元。另外就是金融体系管理风险的能力不高,在国外被熟练运用的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货期权、汇率期货期权等还没有推出,或者交易品种偏少,交易限制过严,市场流动性不足,难以有效发挥避险和调整资金组合功能。

增强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张承惠在谈到金融改革路线图时表示,首先要通过放松市场管制,包括市场的价格管制、市场主体的准入管制、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准入管制,包括利率市场化,放松汇率管制,发展民营银行,还有就是减少对金融交易行为的行政性管制等,从而增强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提升金融市场的竞争度。

“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减少国家信用被滥用的现象。”张承惠表示,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做到两条。第一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5月1日推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挑战;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制度环境;将打破传统的理财观念,改变储户观念。第二要允许金融违约事件发生,逐步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再一个路径就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改善金融结构。”张承惠表示,2014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规范债券市场,培育私募市场,推进期货市场建设。“基本上覆盖了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把资本市场要改革的重点都已经谈到了,现在关键是怎样落实,怎样通过一些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来落实国务院的若干意见。”

第四个路径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点最近这一两年走得蛮快的。”张承惠表示,在自贸区,取消金融类租赁公司境外租赁等境外债权业务的逐笔审批,实行登记管理,完善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在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方面,简化和便利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从事投融资活动所涉及的跨境资本交易,以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第五个路径是改进监管,使金融监管由高成本、低效率的行政性管制,转向更重效率的市场化监管,从分业、机构和事前监管,转向统一、功能和事后监管。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提升监管能力,填补监管空白,加强监管协调。“这里牵涉到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怎样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第二是要提升监管的能力,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

政府和市场职能需重新划分在谈到金融改革的热点、问题与新路径时,张承惠首先谈到利率市场化。她认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至少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稳定,包括三个稳定,一是利率总体稳定,利率不能大幅度上升来损害实体经济。“我们在南美可以看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大幅度上升,导致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这一点我们是不希望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看到。”第二点就是金融要总体稳定,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在一些其他国外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出现了金融危机,这种情况都可以看到。”第三就是经济社会总体稳定,不因为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来影响社会的稳定。

成功的利率市场化的第二个条件,张承惠认为,可以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银行体系进行重组,让一些低效银行退出市场,来提升整个金融的效率。“另外从利率市场化成功国家来看,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也可以验证我们利率市场化是否成功。”

第三个条件就是货币调控机制是否得到重建。“我们知道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央银行是数量调控,未来把数量调控为主转向价格调控为主。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有一个调控机制,有调控中间目标,使未来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这样的调控机制得到有效传导。”

“根据前面说的利率市场化成功的标志,我们可以倒推出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些条件。”张承惠表示,这些条件包括:第一需要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意味着要把隐性、全额保险转变为显性、部分的保险;第二有一定的财务预算约束,这意味着金融机构也好,企业也好,都要有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市场化机制;否则市场上大量对利率不敏感的行为主体就会吸引大量金融市场资金,一些中小微企业是利率敏感群体,就会被挤出市场,并加剧利率上涨的幅度;第三要有健全的财税体制;第四要有灵活的汇率机制;第五是市场准入的放松,允许市场适度有效竞争,同时在准入放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监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足够深度和广度的国债市场,形成可以作为基准利率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目前债券市场存在准入限制,发行主体单一,国家信用债占比大,包括国债、国有金融机构债、国企债,市场不能形成对不同信用风险的定价。投资者单一,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约占总量的70%。且因免税等因素普遍倾向于将国有债持有到期,国债的交易活跃度下降,不利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

张承惠认为,金融改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划分。她认为,大多数问题和风险都可以在政府职能定位中找到根源。目前政府部门利益固化,政府官员更愿意采用行政化管制手段,因为它简单、直接、见效快,而不愿意利用市场机制,因为它反应时间相对较长、寻租空间小。此外,还牵涉到各级政府的利益再调整,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最终,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国家治理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