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6所知名大学教授对话: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国研智库讯)3月19日上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经济峰会上,六位来自中美知名大学的专家就“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话题进行了专场探讨。
北京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说,与技术、经济、金融相比,教育显得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教育体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培养的人才都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将会成为我们必须关心的,比技术、金融更重要的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则表示,真正的创新不仅仅是找到不同的办法去做同样的问题,而是要找到新的办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可以给人们提供纪律性的规矩,又同时让人们具有创新性。此外,苏必德还指出,中国的课堂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比较被动。而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应该是交互型的、由各种讨论组成的课堂,不是被动的单向知识传递的课堂。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是否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专业的素养,二是原创的精神,三是求真的渴望。
中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朱崇实指出,教育理念上还没有真正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和追求;教育方法普遍的落后,老师讲、学生记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还不够;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价过于单一,严重影响大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学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如何消除不足?朱崇实建议,要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的追求,让大学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让大学真正的依法办学;要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政府首先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全社会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彻底改革高考制度,特别是研究生,原则上要硕博连读,让学生减少一次考试负担。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盖睿特说,高等教育未来5-10年的增长点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是终身教育。同时,在线教育则是通过非常低廉的成本向全世界的人们提供高等教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可以分为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三个要素。二是,培养具有创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非先改革教育模式不可。三是,正规教育无论是哪种都很难避免造成降低创造性能力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不能忽视与培养过程共存的副作用。四是,在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院长梅丽特•杰诺女士表示,未来,创新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来应对全球的挑战。而既要把每个学科做好,又要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这两者之间做到平衡并不容易。她认为,大学可以把全球不同的机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者、非政府组织、思想家等各种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