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6-01-18 22:24:26BY:guoyan
【字体: 打印

“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国际社会对绿色产业的定义有何不同?应如何平衡工业发展和低碳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规模约占GDP多大的比重?如何应对产业土地污染?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

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绿色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十三五”规划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关于绿色产业,每个人理解的可能都不完全一样,你眼中的绿色产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周宏春:关于绿色产业的概念,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完全一样。实际上,不光个人理解存在差异,国际上有国际的标准,中国也有自己的定义。

通常,国际上有关绿色产业的范围比较大,它把生态农业、节能减排、产业政策化等都称之为绿色产业。亚洲开发银行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清洁能源如核能、地热能等也称之为绿色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关于绿色产业也是莫衷一是。国务院曾经发文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可以看作是绿色产业。我个人认为绿色产业是一种环境代价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与资源环境“脱钩”发展的产业。

绿色产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应该狭义地去理解,应该用一种开放、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它、看待它。

绿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资源利用效率高。我国多年来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及低效利用,加剧了资源供需的矛盾,资源短缺和资源低效利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绿色产业则可以缓解资源匮乏和短缺问题。

第二,对环境友好、不利影响较小。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整体不容乐观,有些地区则污染严重。“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则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排放强度逐渐降低、对气候影响小。我们说的绿色产业并不是指没有一点污染的产业,那样的产业不存在,而是污染较小、可控、排放强度逐渐降低的产业。

第四,覆盖面广。正如前面所说,绿色产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开放的概念,不仅包括第二产业还包括第一产业的绿色化部分,如生态农业。

四个“得以实现”是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众所周知,工业排放是碳排放的大户,前不久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对碳排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任何人都知道工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平衡工业发展和低碳间的矛盾?

周宏春:首先,我们要知道工业是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基础,所谓“无工不富”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要知道不管什么工业,总是会消耗资源,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关键是要平衡工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要制定一个标准,排放超过标准的,不发展或是限制发展;低于排放标准的,则支持、鼓励其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这是平衡二者关系的有效措施。

工业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能源的问题。关于碳排放,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这里并不是指2030年后能源消耗总量达到峰值,而是在能源增长的情况下,更多地利用低碳能源,使得碳排放逐年下降。

而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则有赖于以下四种情况得以实现: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得以实现;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得以实现;三是新能源所占能源结构的比重逐年上升得以实现;四是大量发展碳汇林业、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得以实现。

另外,工业发展布局则要优化。我国国土面积广大、资源种类相对比较齐全,要充分发挥比较资源的优势。例如许多地方资源匮乏但是环境好,常年绿水青山,这些地方就要避免走重工业化的老路,把重点放在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健康产业等方面。虽然工业发展能够迅速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工业,而要因地制宜。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要想发展不排放是做不到的,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发展不能粗放发展靠量去取胜,要集约发展靠质去取胜。

循环经济将会极大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经济时报:循环经济一直是你比较关注的领域,循环经济既是一种资源战略,也是一种环境战略,还是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你眼中的循环经济是什么样的?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规模约占GDP多大的比重?循环经济发展壮大后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宏春:循环经济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力争吃干榨净、物尽其用,目的是改变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按照“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等关系延伸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一种集约增长模式。

我们要知道,不同地方,循环经济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规模占GDP大约2%的比重。循环经济将会极大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首先,循环经济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例如,采煤时的瓦斯气体,如果分离出来用于发电,则是既减少了危害又使其得到了利用,一举两得。其次,增加了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循环经济如再生资源产业,不仅可以使污染物排放,还能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方面:第一,循环经济能够缓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使民众有清洁的空气和水。第二,通过低碳发展,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三,可以加快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第四,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增加就业等。

总之,循环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提高社会效益,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一起来看。

我国产业土地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许多产业在污染空气的同时也会污染土地,“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就谈到了要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我国产业土地污染目前总体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周宏春:产业土地污染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之所以称之为复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区域不同,污染源和污染程度不同;二是即使同一区域,取样不同,结果也不同;三是不同部门监测,由于其监测重点不同,结果也不同。例如,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都对同一区域进行监测,得出的结果肯定会有差异。

当前,我国产业土地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一般来讲,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污染水平会相对重一些。另外,电厂、交通干道周边地区,污染也会比较严重,污染物排放会污染水源、大气,但最终都会进入土壤当中。

治理产业土地污染最根本的方法是从源头上控制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土地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在治理方面困难重重,具体而言治理产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面临哪些困难?结合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并参照“十三五”规划,请你谈一谈应如何应对产业土地重金属污染。

周宏春:当前,重金属污染占了产业土地污染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不争的事实,且分布不均衡。有色金属矿分布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较高;西南碳酸盐岩区、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对于产业用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要么换土、要么洗土、要么移走。另外,要进一步寻找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比如种树,不同植物会吸收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再比如采用生物方法,培养大量微生物,用微生物去治理。

重金属污染每个工业化的国家都遭遇过。例如,日本在20个世纪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水俣病是汞对河流、海洋环境污染最终转移到人体的一种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地方性分布的病。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从源头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这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应当采用先进理念和成熟适用技术,尤应关注大数据这一国际潮流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研发和运用。虽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检测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取样密度、测试条件等的限制,现有数据仍十分有限。

因此,治理重金属污染最根本的方法是从源头上控制,治理则是被动应对,且治理周期长、效果却有待观察。

另外,我国将来应当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这将是一个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