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应关注中国制造业的调整、转型和创新

2016-03-28 22:20:06BY:guoyan
【字体: 打印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调整、转型和创新。

第一个关键词是调整。当前中国制造业部门整体上处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制造业领域,特别是传统重化工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利润率明显下滑,行业亏损比显著上升。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工业和制造业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行业和企业更重视规模扩张而不是提升竞争力,表现出典型的“速度效应型”特点。在世界经济整体仍处于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不少制造业部门陷入了困境之中。

中国制造业要走出困境,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去产能的工作,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这实际上是一种结构调整,背后的基本逻辑就是让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同时,要加强技术、质量、安全、能耗和环保上的监管,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转型。我国既面临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又存在结构性矛盾,不少高端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从根本上讲,中国制造业的中长期目标是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 “中国制造2025”战略,希望能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重大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十三五”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制造业部门的转型中,既要抓好智能制造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任务,也要做好“四基工程”(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任务。也就是说,既要有工业4.0的理念,也要补上2.0和3.0的课。现在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不都是因为技术水平低,更多还是因为工业设计、质量控制和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由于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使得我们长期以来通过相对简单的资源整合、要素配置、规模扩张来实现发展的产业供给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提升制造业部门竞争力的根本在于创新,制造业部门当前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创新水平不够高。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少数领域出现了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抓住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机遇,把“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战略很好地融合起来,全面推进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

对于制造业部门的创新来说,既要关注技术的创新,也要关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保护好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制造业部门与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之间报酬结构失衡的问题。这是事关创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当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如资本、高素质劳动力等离开制造业部门,无疑对创新和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另外,在推进创新中,还要处理好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千千万万个小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政策要有利于小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大企业。此外,在推进创新中,不能把传统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部门截然分开。现实中很多新兴产业都是脱胎于传统领域,而这些创新又可以带动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