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及政策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产业部门的主要特点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产业部门看,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与深刻调整,既是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主要表现。因为,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高速成长,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但是,无论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看,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部门都已经和正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
从供给侧看,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尽管存在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但工业化在整体上也已步入中后期阶段,绝大多数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地区甚至已开始了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我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支撑我国工业化的生产要素条件也正在发生重要而显著的变化。如由于劳动力充分供给而导致的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已经在逐步削减;在技术上,我国过去与国际技术前沿的差距很大,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当工业化进入到更高水平,当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前沿的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创新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关键技术问题。所以,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使我们长期以来通过相对简单的资源整合、要素配置、规模扩张以实现发展的产业供给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从需求侧看,当工业化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时,很多传统产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会出现严重的需求问题。例如,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去虽然也出现过几轮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但从来没有像这次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化解之难。简单回顾过去30多年的历史,从短缺经济,到消费品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再到2000年以来重工业的加速发展,以至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变成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难解的问题。背后的基本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供给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很多行业的需求峰值已经或即将到来,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供给的调整并不反映市场的规律。从现实影响看,因为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会逐渐减少,势必会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而投资下降或者保持低速度的增长就会影响经济产出的增长。消费和出口也有一些相似或不同的原因。
所以,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和调整,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表现。(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7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