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改革提高融资效率,中国可应对金融市场挑战

2014-07-11 14:23:40BY:guoyan
【字体: 打印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日益备受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驶入新阶段,中国面临公共债务水平大幅上升且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局面。影子银行系统一项信托产品的兑付困难事件及随后的救助措施也引发了对道德风险的担忧。但另一方面,强化金融系统的普遍性措施在中国也同样适用,过去10年间中国政府在处理外部和内部冲击上的做法,以及中国经济体所蕴藏的政策空间和各类宏观经济缓冲因素,都是令我们放心的理由。

通常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与创新同步而行,且在此基础上转而培育更加高效和更具流动性的资本市场,改善连接借款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中介渠道,以及促进风险转移。但是,若缺乏合理的监管和健全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带来的隐患可能超过益处,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即是例证。

就本质而言,金融创新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其中涉及尽职调查、价格发现以及产品成熟时间。通常创新环境中所固有的诱因会鼓励风险偏好和过度的杠杆水平,而且金融监管通常会滞后。

首先,这迫使市场参与者完全承担恰当识别和管理相关风险的责任。但最终监管机构、放贷者和借款者必须制定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以防止或至少限制那些会阻碍金融创新的行为。

即使存在上述框架,金融创新仍会带来新的和隐藏的风险。若没有预测和对冲此类风险的能力,当这些风险变成现实时,市场参与者将遭遇严重打击,令他们自身以及更广泛的金融市场陷入险境。

鉴于此,透明度是所有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因素。交易对手必须对交易风险有最大可能的了解,否则效率说就无从实现。信息必须及时、清晰、准确和完整。信息的标准化和质量与信息的数量同等重要。以上各方面因素的任何缺陷都将削弱金融创新的益处,并增加金融创新的风险。

有关透明度的基本原则对中国而言尤其重要。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且令人瞩目,还帮助拉动全球经济走出近期的金融危机。但目前中国这艘经济航母正接受密切观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备受关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曾以两位数为常规水平,但目前已回落至7%~7.5%。政府部门每次仔细核查公共部门财政状况,都会发现大量新的债务。虽然标准普尔评级服务不认为中国会出现信贷紧缩,但我们认为影子银行部门错位的激励机制不得到解决的时间越长,扭曲程度就越大。而扭曲程度越大,在风险资产价格最终回到正确水平(这也是必然结果)之时,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遭受的打击也就越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成功避免了困扰许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部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国政府避免了这些经济体所犯的错误,并将导致上述危机的市场风险降至最低。这些错误包括在金融业成熟到足以应对风险之前开放资本账户;经常项目赤字;以及在刺激增长和创新方面转向进口替代而不是推动出口。

其次,中国起点较低令其能够快速赶上先进水平。从落后于全球科技前沿水平开始发展意味着,在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可借鉴许多经验和技术,因而生产率提升较快。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转而推动经济加速扩张,掩盖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换句话说,只要GDP快速增长,很多潜在问题能够相对容易地被消化或掩盖。(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5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35.8jsiqB&id=39622251037&rn=cabcd767b99307a435012df675f59e65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