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发展包容性金融的几点建议
一、包容性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意义
过去30多年,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81年,中国2/3的人口日均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至2010年,中国以惊人的效率使6.8亿人脱贫——这比拉丁美洲现有人口总数还多——从而使中国的贫困率从1980年的84%降至如今的不足10%。30年间,中国脱贫人口总数约占全球绝对贫困人口下降总数的3/4。中国政府在减贫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扶贫规模、投入资金,还是在过去20多年中绝对贫困人口数的持续减少,堪称全球典范。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方面使政府有能力投入大量资源来消除绝对贫困,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收入差距扩大,并造成人们获取机会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差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一直在努力解决包容性增长的难题。欧盟制定的《欧洲2020战略》旨在实现明智的、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其目标为:帮助至少两千万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和社会排斥,并将20~64岁人群的就业率提高到75%。美国总统奥巴马将美国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与收入差距的扩大联系起来,他指出,出身20%收入底层的群体所获得提升和发展机遇的几率远低于来自高收入水平家庭的群体。他还注意到,巨大的收入差距让美国人不再信任美国的制度,由此产生的文化分歧对美国绝非益事。
造成这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获取及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基于包容性金融对减少贫困、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世界银行已将其列为核心工作之一。世界银行近日宣布了一项新计划,至2020年,所有劳动适龄人口都能借助技术创新(如电子账户、电子移动钱包)享用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连国际清算银行(BIS)这样的标准制定机构,在制定金融部门政策时都将公平性纳入其中,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对包容性增长的关注表明,一个排斥金融的现金社会是不透明的,会给金融稳定造成风险。
本文将关注中国领导层如何通过发展包容
性金融来降低不平等,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64%的中国成年人在金融机构拥有账户,这反映了中国在银行基础服务的可及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如果将包容性金融狭义地理解为拥有银行账户,那将错失巨大的机会。完整的包容性金融意味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可及性和使用度,包括支付、借款、投资和保险。中国各地在发展包容性金融方面都蕴含机会。中国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基本的金融服务在这些地区的普及度远不如城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约1700个乡镇尚无银行网点。在城镇地区,即使在有银行账户的人群中,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如信贷、投资和保险的普及也不足。此外,在中国,包容性金融的机会并不局限于个人领域,中小企业同样缺少完整的金融服务。万事达卡在2013年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撰写的白皮书中对此有所涉及,中国中小企业最大的发展制约之一即是缺少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虽然中小企业在GDP中占比不小,但是中小企业贷款仅占银行额的20%~25%。(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5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