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将长期并存

2014-10-31 14:11:35BY:guoyan
【字体: 打印

一、年轻劳动力减少导致“用工荒”

人们从来就没有想到,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2003年之前,计生委、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都在强调劳动力过剩,并以此强调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媒体也都在炒作“民工潮”。

然而从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开始出现“用工荒”。笔者在2004年就认为“用工荒”是由于计划生育导致年轻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但当时蔡昉等主流人口学家却认为这是和经济形势相关的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不足为虑(2007年后才改口承认是劳动力总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民工荒)。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也认为中国劳动力短缺只是结构性短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

然而近年的情况表明,劳动力短缺并非“局部性、暂时性、结构性”问题,而是愈演愈烈、全线告急,珠三角告急,长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这些以往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告急。

其实,从人口学角度是能够解释民工荒的。中国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在2002年达到4.6亿顶峰后,从2003年开始负增长,几乎同时出现民工荒。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国进口减少)暂时掩盖了中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后用工荒更加凸显。2012年20~39岁人口只比2002年下降了5%,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如此之大;而到2032年,该年龄组人口只有3亿(比2002年减少1/3),对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将长期并存

“人口多导致就业压力”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由,这其实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一样荒谬。伽利略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但是中国不少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至今理解不了“两个铁球”的原理。巴西面积相当于美国的91%,人口只相当于美国的63%,但是巴西的失业率略高于美国。阿根廷面积是印度的84%,人口只有印度的3.5%,但阿根廷失业率也比印度还高。工业革命以来,失业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劳动力不断减少;大量“失业”的农民进入工厂,生产服装、电视、洗衣机、玩具等,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工业生产的效率也不断提高,机器逐步代替人力;“失业”的工人涌向第三产业,人们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好。现在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30%的劳动力就能满足全社会的工农业需求,如果没有第三产业,70%以上的人就得失业。但是如果人口减少一半,消费市场也减少一半,仍然有70%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 。

社会作为整体,人口决定需求,需求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一个正常的社会大概是2个消费人口提供1个就业机会。美国3.1亿人口能提供1.6亿就业机会;日本1.27亿人口能提供0.66亿就业机会;巴西2亿人口能提供1亿就业机会。中国内需市场只能提供6亿多就业机会,而实际劳动力却有8亿,这是因为计划生育既减少了年幼消费人口,又使得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67.4%(世界平均只有48%,发达国家也只有50%左右),导致“额外过剩”约1.4亿劳动力。(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3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3.jEdnwN&id=26784804451&rn=ab92eca058b16b4c8b6e002ec8aac5e55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