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攻坚。在这一轮利率市场化启动之前,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人民币利率已经由市场定价。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同时允许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10%。在2012年,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两步:6月,人民银行进一步决定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10%,并允许贷款利率下浮20%;同年7月,央行允许贷款利率下浮30%。在“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可能将会快速推进。
(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
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动力至少有以下三个。
第一,利率市场化是经过长期研究并且正在推进的重要改革内容。“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等原则要求达成共识。总体来说,银行间市场、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是监管机构对是否发放贷款的规定和指导较多,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从2005年以来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并且每年都有新的进展。而在人民币区域化的终极目标当中,应当包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通过进出口贸易结算推动的人民币区域化进展迅速,跨境资本管制正在放松,客观上要求境内本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跟进。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密切。
第三,银行业的高利润有可能促进决策者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在本研究立题的时候,民生银行行长洪崎2011年底说的这句话至今仍然在发酵中,让银行业是否存在垄断的争论进入到公众层面。来自企业和公众的压力可能推动决策者采取行动,同时,银行业高利润时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好的时机。
(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目前,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正在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取的依靠净利差赚取利润的经营模式。让我们以一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为例:这家典型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直到2012年仍旧高达3个百分点,银行获得巨额利润。但是,如果利率市场化没有伴随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利润来源发生重大转变,那么一旦存款利率上涨1个百分点,或者贷款利率降低1.5个百分点,这家银行令人羡慕的高额利润就将回归到零。
可见,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规则变化,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商业银行影响巨大。利率市场化并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是从一种体制转换到另一种体制的“惊险的跳跃”:跨越之前和跨越之后风险都不大,但是跨越的过程风险非常大。就国际经验来看,即使是后来被认为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有的也经历了严重的系统性危机。即使是美国这样市场机制比较发达、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化过程中,被动接受利率市场化的现实,在国内金融监管政策中犯了错误,导致80年代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商业银行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全行业的危机,以及如何才能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是本研究希望回答的核心问题。(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3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