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有共识,难推广

2014-07-01 11:06:01BY:guoyan
【字体: 打印

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保护也有充分的共识。然而,去冬今春,以北京为标志的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却使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感到有些心灰意冷。如何看待这种一方面高度重视,有充分共识,而另一方面又很难推进的现象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国家不可谓不重视。早在1983年全国环保会议上,中央就已经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此后,历届党代会报告和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将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似乎也有强烈共识,没有人否认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还很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举步维艰,结果令人担忧。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0%左右,但能源消费总量占20%,粗钢占44%,水泥占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现有发展方式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有的超过环境容量,水、土壤、大气污染加重的趋势仍未有效得到遏制。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扩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加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增多。2013年1月份,北京市只有5天能见到太阳。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近80%的草原出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动物达250多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已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共识,难推进”成了不争的事实。为何会如此呢?唯有弄清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二、“有共识,难推进”的原因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共识,难推进”尴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首先,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本质属性是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是大家共同拥有和共同生产(创造)的,它具有“非排他性”,即一旦这种产品生产(创造)出来之后,就不能排除他人的消费。这一属性可以使人们很容易地“搭便车”。以清洁空气为例,少数没有为创造清洁空气作贡献的人照样能够享受清洁空气。与此同时,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很容易让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和扩大负外部性(即个人或企业的生产消费行为对他人或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比如,在夏天人们使用空调时,自己室内得到了清凉,但排出的热气却污染了公共环境,提高了室外的温度。又比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把污染物排放到大气、河流、土壤中,自己得到了利益,却增加了社会治理污染的成本。

其次,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国际)秩序的脆弱性,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例,邓小平有一句名言:落后就要挨打。尽管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公开侵略侵占他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恃强凌弱的行径和事例仍随处可见。为了防止挨打,防止受人欺辱,发展就成为各国的第一要务。在我国内部,地区之间的竞争,由于与政绩考核、领导升迁直接相关,程度相当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很残酷,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实现赢利是市场竞争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危及成败的关键时刻,取胜往往成为第一目标,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则会在不经意间退居第二位。如果我们的监管不到位,即使不会危及地区和企业的生存,也往往很难保护好环境。(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