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坐标中的中国创新

2014-07-01 11:02:59BY:guoyan
【字体: 打印

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势头下,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20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高收入国家。回首过去30年的发展,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不逊色,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创新的作用和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快速增长。如果以指标衡量,中国的创新整体水平虽然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一些总量指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未来5~10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创新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而促进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所处的增长阶段,以及当前阶段下的创新水平与特征。

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增长阶段,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世界经济论坛(以下简称“WEF”)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标准颇有启示(Lopez-Claros等, 2006)。WEF从增长动力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五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换阶段、效率驱动阶段、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阶段、创新驱动阶段。按照WEF的标准,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7000美元(2006年现价美元),就进入了创新驱动增长阶段。如果以国际元计算,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62、1973、1976和1995年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如果以8518国际元为起点(即中国2011年的人均GDP水平),这些国家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大致用了5~13年的时间,而且越是后发国家,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即按照这些先行国家的经验,中国可能最早在2016年前后,最晚在2020年前后,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

把人均G DP作为衡量增长阶段的唯一标准,并不全面和准确。但却提示我们,对创新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需要与国家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相联系。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效应下享有后发优势,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也要求更高的创新投入,但经济增长与创新之间的基本规律仍然不容忽视。

一、构建创新水平国际评价体系

R&D投入强度可以衡量一国的创新投入水平,却不能反映创新的总体水平。这是从三个方面衡量一国的创新总体水平:创新基础、创新效率和产业发展,并建立了一套包含14个指标的国家创新水平评价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成

  1. 创新基础

创新基础指一国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总量。创新投入指标包括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企业R&D投入占GDP比重、研发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创新产出指标包括专利申请量和论文数量。

  1. 创新效率

创新效率指单位创新投入带来的产出水平,是一国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情况。创新效率包括三类指标:研发经费利用效率、研发人员利用效率和专利收入支出比。研发经费利用效率包括全社会R&D投入的专利产出率、全社会R&D投入的论文产出率。研发人员利用效率包括研发人员人均专利数、研发人员人均论文数。专利许可收入支出比衡量一国包括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在内的广义的技术竞争力。如果一国的专利许可收入多、支出少,说明该国为技术净输出国。反之为技术净输入国。(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