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厉以宁谈改革

2014-10-31 10:58:58BY:guoyan
【字体: 打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等成绩的取得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革一度成为解密“中国奇迹”的一把金钥匙。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新的改革任务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在“十八大”报告中“改革”被提到了86次,其中2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闭幕至今,多场高端论坛先后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场合畅谈今后改革发展路径。

吴敬琏:坚持改革,明确改革方向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在消费主义和高福利政策的影响下,储蓄率不断下降,投资缺口越来越大。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利用这种形势,促进自身发展。带头的是日本,他们执行了一种出口导向政策。这种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来保持出口的大幅增长。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这个不断增长的进出口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支持经济高速增长。于是,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就出现这样两类国家,它们的储蓄对投资的失衡正好是相反的。对发达国家来说,储蓄对投资有很大的缺口,而对于东亚国家来说,储蓄对投资有很大的结余。就像镜子里照相一样,正好相反的两组经济体之间就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推动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崛起的最重要力量。

但是,这种国际经济格局是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90年代初期开始,这些出口导向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外汇结余大量增加的问题。为了维持本国货币的低估,中央银行就要不断地借助外汇市场收购外汇,保持本国货币的低汇率。于是引起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的大量增加和流动性的过分增长,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当资产泡沫破灭后,就出现了危机,比如日本在1990年出现的资产市场崩溃,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

21世纪初,中国也感到了这种压力。资产市场的泡沫形成,摇摇欲坠,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所以,这种局面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中国在2005年开始了外汇改革。现在看来,外汇改革进行得还是比较平稳。我估计,我国现在的汇率水平是在均衡点附近。

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增加流动性用短期政策来保持经济的稳定。但是,短期政策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中国的根本性问题是增长模式问题。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开始,中国从苏联引进了所谓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大规模的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投资带动经济的增长。这就造成投资率不断地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现在我国的投资率接近50%,这样的水平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它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消费不足,最终导致需求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之所以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没有发生大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利用这项政策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1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9.4xV1u2&id=19114135453&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