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魄力,推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先导性和突破性的关键环节。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地方调研就到了领我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宣示了攻坚克难、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此后,为了做好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他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领导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一轮改革进行总部署总动员,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顶层设计进入实施建设阶段,一大批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些都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勇立时代潮头,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来推进改革,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迫切要求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发展主动权。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西方主要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和体制调整力度,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体现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力量此消彼长的新格局尚在形成之中。我们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力。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出现了不同以往的阶段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接的表现是增速换挡,但本质上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新常态下,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才能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迫切要求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按照“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1.1万美元,基本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接近高收入门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
提高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等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改革总目标、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目标就是方向,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鲜明指向。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在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紧紧围绕改革总目标,努力使各领域改革实现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力量之源,只有呼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提出改革举措、检验改革成果,都要以人民群众为镜子,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看人民群众是否受益,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让人民受益。
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达成改革共识和推进改革的难度明显增大。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这就要求我们总结改革历史经验,统筹协调各种关系,构建利益平衡机制,从而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从6个方面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我们要学深悟透,用于指导改革实践。
推动改革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改革举措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关系改革蓝图的实现,决定改革的成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强调抓落实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近两年多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改革推进还不平衡,特别是有一些干部抓改革作风不扎实、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还有的干部对推进改革有畏难情绪,存在“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现象。对此,要从增强责任担当、鼓励探索创新、构建落实机制等方面,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改革,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强化改革责任担当。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全面深化改革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以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的劲头,抓好改革落实,努力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最大的创造力在基层、在群众。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基层群众创造出来的。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我国国情复杂,地区差异大,生产力发展具有多层次特征。改革中要把鼓励基层探索创新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尤其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
建立改革落实机制。改革落实机制主要包括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完善机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巩固等。要按照这些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工作,通过落实机制将实施方案抓到位、实施行动抓到位、督促检查抓到位、成果巩固抓到位、宣传引导抓到位,确保改革落地生根、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