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亟须落实政策措施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2016-03-09 09:09:00BY:guoyan
【字体: 打印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健全,企业家的发展动力和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李兰表示,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已经越来越少。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来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积极性,推动和鼓励企业家创业创新。

“双创”生态系统尚未健全 企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您怎么看待当前经济下行状况下,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

李兰:2015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产业指向、融资方式、税收政策以及简政放权等多个方面鼓励“双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我国企业创新的成效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双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仍有一些没有完全落实,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尚未健全,我国企业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已经从局部行业、产品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年对全国2526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74.7%,比2014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其中,采矿、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均较为突出。其次,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支出上升较多,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和非税费用有所增加,企业经营负担加重。第三,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企业应收账款较高,资金紧张状况没有明显缓解。

保障公平竞争 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积极性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如何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兰:推进“双创”健康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提振企业家的信心和发展动力,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积极性,推动和鼓励企业家创业创新。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在本次提交大会的一份发言中,对此提出十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切实做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继续加强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为构建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推进公共创业服务和市场化的创业服务业的发展,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客空间建设,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服务良好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第三,探索发展以股权众筹为主的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众筹、众创、众包、众扶”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技术、资本、市场、信息多种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有效平衡,为行业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对此行业的监管也应当是更迭代的,避免一步到位,在不同的监管步骤中不断完善监管规则。

第四,发挥天使投资在创业创新初期的关键作用,大力支持VC/PE等股权投资,鼓励创投投资关注创业早期,让更多“闲钱”流入实体经济,为创业创新注入“血液”,打造创业、创新和创投的“铁三角”。

第五,充分发挥“新三板”作为中小微企业重要融资平台的作用,把场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成培育创业创新企业的基地;鼓励资本市场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面向创业项目并购重组,在壮大上市公司的同时,扶持小型创业项目,培育“职业创业人”。

第六,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加大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利用互联网推进大众协作创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向企业“下沉”,使创业与创新联动。

第七,充分发挥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大企业衍生、“裂变”创业,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精英和科技企业高管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实现创业创新,支持大企业内部创新,化解创业缺少成功“人才”的瓶颈问题。

第八,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业文化,倡导诚实守信的商业价值观,推进包容失败的创业创新制度建设。

第九,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广覆盖”高效的创业培训体系,推广运用国际创业培训项目,推进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双创”社会氛围。

第十,加大对“双创”的财税和金融扶持力度,减轻初创企业负担,降低创业成本,用市场化方式使用政府创业创新的基金,推动“放”与“扶”相结合,改变初创企业“快生快死”问题,提高初创企业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