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隆国强: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关键在教育
国研智库讯 4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学模式创新》咨询项目座谈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关键在教育。搞好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隆国强在讲话中说,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重塑全球分工体系。原有“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高收入国家市场”的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革。同时,我国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如何将原有劳动力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是新时期我国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对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隆国强认为,第一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着眼于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劳动者,以适应社会竞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但是,人作为劳动者首先是一个人,我们不能因过多地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对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其他方面的需要。我们常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智”,过去在高考的压力下,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可能主要关注怎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着眼于考更高的分数,但是“德”也很重要,广义的“德”,还包括人的社会责任、合作精神等。因此,教育不能局限在传统方面,不能只看考分高低。还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这个挺难的,但是如果把人培养得更加全面,他将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够为社会做出很好的贡献,人生也能够有相对更好的成就感、幸福感。
第二,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对人才也提出新要求。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要立足现实,使学生走上社会在职场上有竞争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一定要面向未来,特别是要看到社会变迁的趋势,有前瞻性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社会急剧变化对人的挑战很大,技术快速进步对劳动者素养的要求很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适应未来发展。隆国强特别强调,教育要注重维护好孩子对新事物的敏感天性和好奇心,使之成为能够适应技术变革、社会变革、产业变革,与时俱进的人。
第三,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培养的人,要适应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才对中国特色制度、发展模式等应该有高度的认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维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既要有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又要有精神素养、政治素养。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化,未来中国的国民,必须有全球视野。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自身要变成一个强国,我们还要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
怎么培养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隆国强认为,第一要尊重教育规律。对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有其客观规律,不管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与时俱进。教育模式其实一直在变,像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当时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如同今天的外出调研、实习,做到知行合一。今天,面临信息技术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会受到很大冲击。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用好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方法、新理念,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率,培养面向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要百花齐放。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知识,可能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人,也要因材施教。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一定是多元的,千万不要以某种教学模式独大,要鼓励百花齐放,以不同模式适应不同的人。
第四,要注重实效。教学模式创新,不是去编故事,不是给投资者做路演,讲得云里雾里的。教学模式好不好,效率高不高,适不适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是否真的培养出了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最终要看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要靠实效来检验的。
据悉,该咨询项目由国研智库组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相关部委和机构的专家参加座谈研讨。北京起点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单位代表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和与会专家交流。座谈会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总编辑兼《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总编辑车海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