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李凌:新常态下如何构建中国智库新格局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都有中国智库的声音,这是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决策咨询之所以能够在总体上保持科学性、民主化的原因之一。
今天,中国的发展正在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需要一批根植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现实的智库认真总结改革与发展经验,及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表达中国立场。反观国内,中国发展正在走向新常态,处于自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统比较优势逐步衰减,各种新的发展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亟待中国智库积极发挥重要功能,“引知成智”,科学导航中国发展新常态。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战略性作用更加值得期待。
中国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智库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智库和专家介入公共政策制定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目前智库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要求还不相符,无法适应中国发展新常态,至少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智库决策咨询产品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智库决策咨询服务的独立性、客观性不足,行政依赖色彩浓厚;智库的专业化、特色化不鲜明,各类智库功能定位和边界不清;智库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不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不足;智库全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战略地位未被充分重视;民间智库发展滞后,资金筹措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相当欠缺;智库成果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性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智库组织方式和管理手段滞后,领军人物缺乏;智库发展政策和法制环境不健全。
总体来说,与时代新要求相比,中国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依旧突出,总体发展仍相对滞后。
未来智库的创新之处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未来发展,应当充分体现如下几方面创新之处:形成智库建设新格局,即形成以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企业和民间智库、科学院工程院智库等为主体,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多元发展、相互补充的发展新格局;发挥智库运行新功能,即“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新型智库功能;启动智库管理新模式,即以增强智库独立性、提升智库成果质量与影响力为根本出发点,把有限的智力资源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上,规范和引导各类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智库新影响,即培育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赋予智库新使命,即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集聚社会各方有识之士,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形成理性的舆论引导。
加快推进智库自身建设,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构建中国智库新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认真研究政治周期和政策形成过程,及时有效地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智库要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在政策形成的不同阶段,即制策、选策、施策和评策四个阶段,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及时发挥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在政策窗口期内,不失时机地向决策部门、公众或国际社会推送政策观点。
正确处理独立性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确保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并不代表智库不能有倾向性的政策主张,而是指智库不能通过影响和改变公共政策使自己从中受益。保持独立性对于提升智库影响力具有正向作用。中国智库必须独立研究,客观表达自己的政策主张。
顺应智库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创新智库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科研考核评价体制机制、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等改革;鼓励多元化筹措经费、灵活性配备人员;创新和完善研究选题、立项以及研究过程跟踪机制,成果质量评审机制,智库影响力渠道营销机制,推进不同类型智库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和方式。
制定智库发展战略,加强智库合作与交流。要借助智库内外资源甚至国内外资源,形成智库联盟和智库人员培训机制。尽可能建立中国式“旋转门”,及时推动智库人员与政府机构人员之间的旋转机制和流动机制。
创新科研手段和方法,提高研究成果向决策建议的转化效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如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智政通道”,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注重与媒体互动,加强成果宣传和影响力评估等。也可以以内部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记者招待会、社交网络与自媒体、系列报刊文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提升自我营销意识,形成推动政策变迁的持续性力量。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宽松健康发展环境
全面提高对智库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在对全局性问题和公共政策相关方进行利益考量时,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公共决策的信息来源、思想来源和事实来源方面,积极听取智库建议;将智库纳入各级政府的决策参考体系。
给予智库更多的独立研究空间。当智库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与政府原有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时,要尽可能地给予智库专家更多的研究空间,使其能够充分论证相应的政策方案。要做到“兼听则明”,而不应关闭建言通道,或用资金、时间等条件限制智库研究。
与不同类型的智库专家建立经常性联系。这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共政策在形成和调整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公共政策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并体现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智库专家在一定的研究领域进行长期深化研究和跟踪研究,推进形成专业特色明显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营造各类智库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要加快智库立法,让各类智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依规清除乱贴标签的所谓“智库”,防止思想市场的“假冒伪劣”。加快制定智库发展标准,确保真正高质量的智库有序有效健康运行。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将更加睿智地处理好影响力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更加自如地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更加积极关注自身建设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迎接国际格局新变化,助力中华民族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