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站
随着人民币在海外市场大踏步前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也愈发清晰。就在上周,中国央行连续宣布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举措,先是准许开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并授权建设银行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之后授权中国银行担任法兰克福人民币清算行。至此,人民币清算行网络延伸到全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与日圆、澳元、新西兰元、美元及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均可开展直接交易。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刻意保持低调的官方文件里,也开始出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字眼。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在批准“沪港通”试点发布的公告中称,沪港通具有三方面积极意义,其中之一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此次公告是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正式对外直接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此前更多使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这一微妙的措辞改变,彰显出决策层力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
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中国政府希望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性货币,甚至取代美元成为硬通货。为避免美元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缩水,更为在国际政治中保持独立、不被整合进“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决策层必须坚持的一项战略,并且今年以来收获颇丰。除前述不断设立的人民币清算行外,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在俄罗斯兼并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受到美国与欧盟制裁后,俄罗斯也喊出了“去美元化”的口号,并和中国达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战略尤其重要。在一如既往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中国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
在海外,全球危机之后美国在国际政治版图上相对收缩,美元资本回撤留下一些空白,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称,中国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维护者,便体现了这种可能性。其中,手握着能源资源的中东、非洲、中亚及东南亚地区,将成为博弈的焦点。中国需要以人民币打通全产业链,避免重蹈日圆国际化因“两头在外”功亏一篑的覆辙。
日圆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与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贸结构有关——由于产业链的上游(大宗商品)和下游(终端消费)都在海外,以美元计价,使得汇率波动严重影响了日圆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与之相比,即使美元汇率一直处于贬值区间,并且在金融危机后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但由于打通了全产业链,美元的国际化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挑战。
与快速扩张的海外市场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内的进展更缓慢。两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债券市场,可称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三座大山”,一日不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就不稳当。其中,两率市场化关乎人民币定价权,资本项目可兑换关乎人民币的可获得性,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降低短期投机资本进出对人民币汇率的扰动,在便利海外投资者获得人民币的同时,将人民币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央行及国内市场的手中。在这方面,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全球人民币定价中心,并建立起统一的人民币清算所。
人民币债券市场关乎人民币市场的深度,能否容纳足够多的跨境资本,以及高度异质化的投融资需求。当前处于割裂状态、金融创新受到抑制的债券市场显然难堪大任,近期发生的平安银行ABS风波体现出市场的脆弱性。在这方面,监管层并未给出确定的时间表,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后一步改革。
随着人民币在主要离岸市场上的清算行落定,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中国政府需要兼顾海外和国内两个方向的战略,在继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推动国内人民币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为进一步拓展创造空间。